简介

320201244
计算机的发展史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computer),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
第一台计算机
发展阶段
电子管
1
2
3
4
晶体管
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子管1946—1957
1
电子管的特点
电子管计算机的应用
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器件,体积大 耗电量大 寿命短 可靠性低 成本高;
在这个时期,没有系统软件,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尖端领域中得到运用,一般用于科学,军事和财务等方面的计算
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25%
70%
40%
55%
简介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虽然在当今人们看来相当笨拙,体积大,造价高,操作困难,但正是它开辟了计算机发展之路,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变化。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指从1946年到1958年间的电子计算机。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
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它体积庞大,并且属于程序外插型,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计算机运算几分钟或几小时,需要用几小时到几天来编插程序。
当ENIAC的研制接近成功时,曾任职伯丁试炮场顾问的冯·诺依曼知道了这一消息。他在仔细研究过ENIAC的优缺点后,在别人的协助下,于1946年给出了一个新机EDVAC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中的计算机包括计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为提高运算速度首次在电子计算中采用了二进制,并实现了程序内存。它使全部运算真正成为自动过程。
1946年2月14号,取名为ENIAC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到目前为止,它是一切电子计算机设计的基础。英国剑桥大学于1949年最先制成了世界第一台用电子延迟存贮的程序内存电子计算机EDSAC。冯·诺依曼的EDVAC几经周折,在1952年终于制成。
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起源
电子管
起源
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说起电子管的发明,我们首先得从“爱迪生效应”谈起。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里来的?爱迪生也无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后来,有人证明电流的产生是因为炽热的金属能向周围发射电子造成的。但最先预见到这一效应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英国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
晶体管1958—1964
2
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逻辑元器件由电子管改为晶体管( Transistor),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编程语言除了汇编语言外,还开发了Ada、 FORTRAN、 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逻辑运算功能强,可靠性大为提高,应用领域扩展到了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等领域。
点击添加您想要的标题
Add your text
晶体管的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发热少、耗电省、速度快、寿命长、价格低、功能强。用它做计算机的开关元件,使计算机的结构与性能都发生了新的飞跃。
晶体管计算机的特征
硬件方面,用晶体管做逻辑元件,磁芯材料做存储器;软件方面,用髙级程序设计,应用方面,向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拓展。
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简介
晶体管计算机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计算机。主机采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以磁鼓和磁盘为辅助存储器,采用算法语言(高级语言)编程,并开始出现操作系统。由于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所以很轻,且运算速度比较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
集成电路1965—1971
3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1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1972年的计算机叫集成电路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它不仅在工、民用电子设备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军事、通讯、遥控等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1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1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值得一提的是,操作系统中"多道程序"和"分时系统"等概念的提出,结合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使用远程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
简介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2—1975
4
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20世纪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上将数量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2—1975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2—1975
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1981 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 (PC) 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与 IBM PC 竞争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于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简介
謝謝您的观看
祝你有个美好的一天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pudding
寻找身边的昆虫-瓢虫-王颖
未命名用户9BZJqA
1天前
pudding
data
未命名用户0uT1A0
7天前
pudding
蓝色简约微立体论文答辩PPT
未命名用户TNsuky
11天前
pudding
123
未命名用户Jre0o1
15天前